關於亞洲的非具象藝術家
朱德群
從小受父親的啟蒙開始畫畫,跳級讀了藝術專科學校,便開啟了藝術的求學歷程。他始終保有自己的創作主旨,一直有鮮明的個人風格。而他他受了許多人的影響,例如畢卡索,米修或皮埃爾等等,成就了他現在的作品風格。


朱德群的《永恆》這系列作品,是抒情抽像畫派的代表。
他成熟的將內在的心情轉譯為畫作,那些受到西方作家的元素減少之後,不斷增添了東方風格。
而這樣逐漸成熟的風格也形塑了它獨有的藝術特色。
他用大筆刷隨意的揮灑,時而抒情溫柔,時而奔放,
它的筆力遒勁,我們可以透過觀察筆觸的運動方向,
想像作者當下身體全力揮灑筆刷,那種充滿活力的狀態,
畫當中的橘紅與銘黃代表著溫暖、飽滿的色彩透過青藍綻放,
想像的出畫下當中的情感與激情。
吳冠中
他獨樹一格的藝術風格一開始被批判為不合群,突兀的叛亂者,
經過時間累積後,中國開始走向現代化的藝術思考模式,
他便被列為中國繪畫代表畫家之一,它不僅探討了東西方的藝術觀念和創作理念的不同,
也將抽像、形式與生活等藝術息息相關的美結合,並有"形式決定內容"的觀點。
而他求學的過程中遇見的教授開啟了他用意象手法繪畫的技巧,
講究誇張、變形和錯覺,追求的是意境而非形似。

高昌遺址

交河故城
這兩幅畫看起來類似,因為都出自同一地區,
但是在筆觸筆法上卻有所差異,交河故城給人的感覺是在歷史上經歷過戰爭的摧殘後,所遺留的,筆觸使用豪邁的自由揮灑和細膩的層次交疊,
而高昌遺址在畫面與筆觸就較為保守,
畫面乾淨,筆觸細膩,
兩者相比較後,我覺得交河故城會給我印象較深刻。
趙無極
他在繪畫創作上,以西方現代的繪畫形式和油畫的色彩技巧,
加入中國傳統文化,
創造了色彩變幻,筆觸有力,富有韻律和光感的繪畫風格,
被稱為"西方現代抒情抽象派代表"。
彩變幻、筆觸有力、富有韻律感和光感的新的繪畫空間,被稱為“西方現代抒情抽象派的代表”。現為法蘭西畫廊終身畫家,巴黎國立裝飾藝術高等學校教授,獲法國騎士勳章。
早期
以人物和風景為主的具象油畫
逐漸轉入抽象後,利用浮動與虛無的空間和變幻色彩之中,讓符號逐漸消失,
畫面為自由的筆觸和大片顏色。
50年代後
創作可分為兩個階段。第一階段是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早期。
作品多以黑、褐等暗色為基調,筆觸激烈,充滿力度,畫面極富運動感,
七十年代中期以後,進入另一階段,其油畫技巧日臻嫻熟,色彩變得艷麗明亮,畫面更側重對空間和光線的追求,蘊含天地水火等種種大自然的要素,更具有風景的意味,氣氛越來越平靜。
80年代後
創作隨心自如,無論用色與下筆均敏銳、堅定和自信。
同期的精彩鉅作為《25.06.86桃花源》,畫中懸浮的葡萄紫和深海的湛藍層層相間,下筆的力道時輕時重,三澗直式構圖極為特殊,以中國水墨畫的垂直構圖為藍本,別具意義。
他將中西方結合,作品反映了由對西方抽象藝術的熱衷到回歸中國傳統這條主線,
而這種回歸又不是一種簡單的回歸,是從哲學和美學的高度審視下的回歸。
他利用油彩下所蘊含的東方意韻,結合而筆端自然流露出的那在國外生活,所理解和滲透的西方的浪漫主義色彩。




無題
張大千
因其詩、書、畫與齊白石、溥心畬齊名,故又並稱為「南張北齊」和「南張北溥」。
與黃君璧、溥心畬以「渡海三家」齊名。
二十多歲便蓄著一把大鬍子,成為張大千日後的特有標誌。
張大千的作品把沒骨、潑墨接下來,澄清它,再又把它推進一步,與重彩的系統有了交集,如此的結合運用,造就他的潑墨潑彩面貌。
張大千常說:「名山大川熟於心中,下筆自然有所依據。」張大千常以遊歷中國的山水為靈感,由其在他晚期畫作,遊歷的美好回憶一次又一次的重新呈現。

四下通屏
173×365公分
全幅以筆帶色跑,山形起起伏伏、前前後後生出,彷彿被雲海啃噬剩下。在少數石青與多數石綠外,畫家更加入粉白,轉化為奇異山泉或雲的反光。

瑞士瓦浪湖
31×129.5公分
國立歷史博物館藏
這幅手卷濕中濕,趁未乾暈染,造成色、形不互相拘泥,說話了滿紙秀潤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